此次展出的汪天亮80余件作品,始终显示着一种生命的流淌、腾涌,色彩的狂烈律动,结构形式的大胆变化;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生命的轨迹及生长之势。仿佛观者是置身尘世之外,在看物质转换过程中的一种变化状态。汪天亮先生的作品,或以红漆为底,黑漆作画;或以黑漆为底,红漆表现主题,加之镂金嵌银,极尽漆艺的各种手法。汪天亮对漆艺的再创造是个性化的,是对传统漆艺的再延伸,也是对现代漆艺的开拓和创造。
汪天亮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相貌堂堂,极有主见且思想奔放,采访过程中妙语连珠。对于自己的近期作品,显然他是很满意的,记者随着他的介绍,进入了他的创作空间。
汪天亮的画,韵律飞动,色块多变,气势磅礴,充满神秘的色彩。尤其是他的漆画,汲取了传统的方法,以抽象形式为媒介,由平面变为半立体、立体,为丰富漆艺的表现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汪天亮在艺术道路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完美地诠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
过去蹉跎的经历,让汪天亮悟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于是,他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情有独钟,但绝不是避世的思想,而是选择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舍弃了“无为”中消极的因素,汲取其中积极的成分。在创作上,他采取的是清静无为,默默耕耘,因为他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而对于生活,他又是积极向上的,绝不传承老子避世的态度。由此,一幅幅蕴含着薄古厚今色彩的作品,就是在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创作方式中问世了,引起观者深思并沉醉其中。
在汪天亮看来,“漆”与“器”谐音,所谓“器”就是能容纳;容得下天下之物,就是“大器”;而作为一门艺术,能容纳古今中外各大绘画艺术门类之长的当数漆艺。为此,他将近期的作品定名为《大器系列》,并力争有新的突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汪天亮在漆领域探索的方向,亦可看出他的作品在包含常有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融进现代审美意识的根本所在。
汪天亮试图突破老框架——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之类的固定程式和传统漆艺中的“宫廷味”“富贵味”的狭小天地,而开辟漆画题材的新领域。从表现形式上看,如果说汪天亮的《漆书系列》《仰韶系列》《藻井系列》还基本上停留于平面载体上作画的话,那么《大器系列》则完全打破了这种局限,进行了在多种立面载体上作画的尝试。在汪天亮看来,漆的艺术一开始便是综合材料的结合,从漆木、漆陶、漆胎以及漆和金属可能的和成功的结合,而且,在传统漆器中,有奁、盒、瓶、屏风、兵器以及鸟兽组合等形形色色的造型,无论是平面、立体、装置组合乃至从实用到精神层面,其文化容量和承载负荷都超出了绘画和雕塑界定的范畴,因此,漆画应该有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而他的《大器系列》便是这一思路的成功尝试。
汪天亮在构图、形式、机理、色彩等艺术语言的整体处理上大胆地将传统漆艺与水墨画、西洋画的表现材质和技法巧妙地综合运用到漆画创作中,或堆漆凸型,或沥箔罩漆,或镶金嵌银,或水墨勾勒彩绘增色,加上或研磨或刻画,无所不用其极;在手段上,有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有的张弛有度,行云流水;有的静谧冷峻,婉转含蓄,使得画面呈现了一种梦幻的艺术语言,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超越时空的思考,同时又给人产生一种散文化或议论化的联想。
在当下诸多漆画艺术家仍在心仪“生活的摹本、习俗的镜子、真理的反映”这种古老理念,仍在追随古典主义的经典图式样本的时候,汪天亮已经从这些僵硬的泥古窠臼中解脱出来,一方面更加精深地把描绘、研绘、雕填等传统技法运用于创作之中。另一方面把他源于东方书法的现代哲学家式的解构,提升为一种新的变迁。到天津来展示自己的漆画艺术,汪天亮十分兴奋,他为自己此次展览的目的做了总结:“通过这个展览,我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古老的艺术同样可以做得很现代,同样可以在世界艺术的前沿占有一定位置。”